1. 放射治疗01 1.治疗方法: 可通过伽玛刀、射波刀、改良的直线加速器(LINACs)和质子束实现。 2.剂量选择: 伽玛刀治疗通常以50%的等剂量曲线包裹肿瘤,对于保留有用听力的患者,给予肿瘤周边12~13 Gy的处方剂量,对已无有用听力的患者,周边剂量13~14 Gy,耳蜗受照射剂量不超过4~5 Gy。LINAC治疗使用无头架定位系统,分3~5次治疗,一般使用80%的周边剂量曲线,平均总的周边剂量为17 Gy。由于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与照射剂量及肿瘤体积呈正相关,因此,较高的剂量会有较高的风险。 3.放射外科术治疗后的处理: 治疗结束后立即拆除立体定向头架;可给予静脉注射甲基泼尼松龙40 mg或地塞米松10 mg,以缓解放射后的急性反应。伽玛刀治疗后可观察数小时,一般24h内出院。 4.并发症: (1)急性反应:射线引发的急性反应包括治疗后即刻出现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治疗前后类固醇激素的应用,能很好预防,或缓解症状;(2)中期反应:治疗后数月出现的头痛、头晕及患侧面痛、麻木、无力,平衡障碍,甚至脑积水症状等。由于肿瘤膨胀,或瘤周水肿造成,多数为一过性,经休息、药物治疗可缓解;(3)晚期反应:治疗2~3年后,新症状的发生多是由于肿瘤复发,或脑积水造成,需要相应的处理。放射直接引起的颅神经损伤,很难恢复。 5.疗效评估[[url=]22[/url],[url=]23[/url],[url=]24[/url]]: SRS治疗后的患者均需做神经影像(MRI或CT)的连续定期随访,建议治疗后6个月、1年、2年及逐年或隔年随诊。保留有用听力的患者在复查影像的同时,应做测听试验(PTA和SDS)。 01立体定位放射外科治疗 1971年,Leksell首次提出了采用立体定位放射外科治疗(SRS)作为传统外科治疗的替代方案。由于SRS通过利用多个会聚光束向肿瘤施加高剂量、高精度的辐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对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在内的肿瘤旁组织的损伤。SRS技术通常包括钴60的伽马刀和运用直线加速器技术的赛博刀。
1.伽马刀伽马刀手术是公认的对<2.5cm肿瘤的治疗方法。
一项随访了10年的早期研究显示,针对伽马刀使用高达22Gy的辐射剂量,肿瘤控制率达到了95%,然而该研究发现这种剂量有很高的颅内神经毒性发生率,有33%的患者治疗后存在三叉神经和面神经麻痹,因此,大多数的治疗剂量降低至12~13Gy,但肿瘤控制率也有所下降。
2.赛博刀该项技术已被证明在治疗散发性听神经瘤和NF2方面是有效的,可以较为满意地控制肿瘤生长、保存患者听力并保护患者面部和三叉神经功能,但也有报道显示患者在赛博刀手术后早期的突发性聋患病率为8.6%,这可能是由于耳蜗神经受到辐射损伤。
有研究纳入以赛博刀技术作为主要治疗方式的73例患者,其中近83%的患者肿瘤控制较为稳定,约17%的患者肿瘤生长超过2mm。在病情较稳定的患者中,有29%的肿瘤直径缩小≥2mm;74%的肿瘤体积生长不到20%,而26%的肿瘤体积增加了20%以上;53.5%的患者在3年的随访中听力保持正常。
02质子束治疗相较于传统的体外放射治疗,如今质子束治疗(protonbeamtherapy)正在成为一种改进的新型放疗技术。 在一项纳入了221例患者的研究中,136例接受了放射剂量为12Gy相对生物学剂量(RBE)的单次治疗,其余85例患者接受分次治疗,并且使用了两种放射剂量:54Gy和50.4Gy(RBE)。40%的肿瘤在质子放疗后出现体积缩小,26%的肿瘤体积增大,其中包括11例腔内肿瘤和9例手术后的肿瘤,5年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6%。有42%的患者在放射后出现了进行性的语言识别能力下降,还有一些患者出现轻度面瘫、头晕和三叉神经痛。 关于听功能的保留:与质子束治疗方式无关,而与放射剂量有关。
|